第(2/3)页 因为,婴宁有一种天生的灵性。 辛九娘如今也只有一尾,但是婴宁竟然修出了三尾。 当然,这并不是说婴宁的实力比娘亲还要强,主要是,这意味着她的前景远远超过了她的娘亲。 如果机缘足够,有朝一日也不是没有可能修出九尾。 “哼,没诚意!”小青冷哼了一声:“叫雅雅姐怎么能拜师?得叫前辈什么的……” 婴宁却嘻嘻笑道:“人家觉得叫雅雅姐更亲热。” “没大没小的……” “没事,随她喜欢就好,一个称呼罢了。” 涂山雅雅倒是不在意,再说了,称呼前辈岂不是显得有点老? 这话,也算是默许了婴宁拜入她的门下。 另一边。 朝中一众大臣听闻陌子鸣回归,一个个赶紧准备礼物…… 不过,他们也心知国公大人刚刚回京,倒也没有当即上门叨扰。 过了两三天之后,方才开始登门拜访。 一时间,国公府门庭若市,热闹非凡。 之后,各部大臣也奉天子之命前来找陌子鸣详细讲解当朝各方面的情况,以便陌子鸣掌握天下大势。 待到陌子鸣了解了各方面的情况之后,便亲笔书写了一篇长长的奏折。 从农业、工业、商业、科举、赋税、军事等等方面分析利弊,并给予了自己的建议。 随后,亲自入宫交给承启帝。 他只了两个来时辰整理与书写,但承启帝却足足了数天工夫反复阅读与消化…… 随之,无比的惊喜与激动。 其实有些事情,就像是隔着一层纸,想不通,看不透。 但只要捅一个小洞,便如管中窥豹,一叶知秋,一通百通。 理到了一个头绪,承启帝的灵感便如涌泉一般源源不断,终于找到了治国的大方向。 于是,亲自率人来到国公府,与陌子鸣作了一番彻夜长谈。 除了讨论陌子鸣提出的各种建议之外,也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理念。 别说,陌子鸣也没想到承启帝的理念其实还是比较超前的,以前或许只是缺少一个头绪。 现在,头绪一理开,他的才能终于开始展现。 此番长谈之后,承启帝回到宫中,当即召来一众要臣商议…… 一众要臣倒也没有过多反对,毕竟他们也知道,这是皇上与国公共同议定的国策,他们就算反对,恐怕也不会有多大效果。 还不如全力配合,也免得惹怒皇上。 于是乎,一系列新政开始推出…… 但凡新政推出,肯定是会影响一些人的利益的,也会招致一些反对之声。 但,承启帝的态度很坚决,无论谁反对都无效。 甚至,一开始连一些百姓都不太理解,颇有一些怨言。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身上长了个疮,不算痒也不算痛,总之影响不大,可以无视之。 但是新政一推出,就像是强行将这个疮割掉……当然会有点痛。 但是,过了一段时间,伤口愈合了……这时候,人们终于开始感受到好处。 再简单一点说,这次的新政,颇有一种破而后立的意思。 正如一幢破破烂烂的房屋,与其不时修修补补,不如直接将之推倒重建。 在推倒的那段时间里,肯定会给房主带来诸多不便。毕竟房屋再破,修一修总能遮风挡雨。 但,等到新的房屋修建好之后,好处那是显而易见的。 当一系列的新政开始见效时,承启帝的名望也开始节节攀升。 以前,他的存在感很弱,毕竟没有什么值得人注意的举动。 但现在,他推出的一系列新政与民生息息相关,而且实实在在给绝大多数人带来了好处。 同时,也令得大燕朝变得更加强盛,自然而然的,就成了百姓眼中的明君。 短短几年的时间,承启帝的威望便达到了一个巅峰,甚至有人拿他与当年推出《永平大典》的永平大帝相提并论。 当年的那部《永平大典》已经成为一部旷世典籍,也奠定了永平帝“千古一帝”的美誉,被人恭称为永平大帝。 现在,大燕朝又出了第二个大帝:承启大帝。 而这个时候,陌子鸣也终于与小青、涂山雅雅修成了正果,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的婚礼。 其实,陌子鸣本没有想如此张扬,他的本意是低调的办个婚礼就行了。 只请三五好友聚一聚。 哪知,承启帝听闻之后却不依,非要亲自主持这个婚礼,而且还说要给二位新夫人册封诰命。 有当今天子亲自主持婚礼,这个婚礼怎么可能低调得起来? 承启帝不仅亲自主持,而且还带了一大家子捧场…… 太后、皇后、一众嫔妃、一众皇子与公主…… 还有宫庭乐师、歌姬舞姬、御厨…… 皇帝都亲自去主持婚礼了,一众臣子敢不去? 于是乎,京官,以及地方要员纷纷前来道贺…… 京中知名戏班也主动上门,免费搭台唱戏以助兴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