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泛舟一圈,四人又一起沿岸逛了一圈。 当晚……自不必说。 为了尽兴,陌子鸣还特意布置了一个小小的禁制,就算再大的动静外面也听不到。 在钱塘县呆了几天,四人终于去了京城。 而这时候,京城也早就传遍了陌子鸣回归的消息,自然又是一片沸腾…… 各大书铺的掌柜笑合不拢嘴。 为啥? 但凡与陌子鸣有关的书籍,比如他的诗词集,还有一些关于他的传奇传记故事类的书籍,可谓供不应求,就算加价数倍也被抢购一空。 秦松、吕不平、红袖、辛九娘等人一开始本打算回钱塘相聚的。 后来,还是决定在京城等。 因为他们要是回钱塘的话,难免会打乱陌子鸣的行程安排。 还不如老老实实在京城呆着,相信也等不了几日陌子鸣就会到京城来。 另外,皇宫这边也在积极筹备迎接事宜。 当今天子乃是永平帝的玄孙,年号承启,取承上启下之意。 当年,永平帝弥留之际,曾立下了一道遗诏,令后代子孙,包括继任天子在内,必须牢记文鼎公对朝廷作出的巨大贡献,必须保持一种敬畏之心,否则便是大逆不道。 如此重的语气,谁敢不遵? 当然,就算没有这道遗诏,承启帝对陌子鸣也是发自于内心里的敬畏与感激。 当年,陌子鸣提出了不少施政之法,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发展,大燕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 农业、军事、工艺等等方面,可谓是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。 以前的庄稼收成少得可怜,百姓完全靠天吃饭。 风调雨顺,能混个饱肚子,但几乎无余粮。 一旦遇上一点天灾,到处都是逃荒的人。 而现在,人们已经学会了因地制宜、改良土壤、改良种子,施肥什么的。 朝廷也设立了专门的机构,在各地搞了一些试验田,以便不断地改良、改进。 到如今,庄稼的收成已经翻了几番。 朝廷再也不用为征粮而伤脑筋,百姓们也慢慢地开始丰衣足食。 如若遇上天灾,大多数百姓家里都有存粮。 而且,官府也有储备粮,会根据灾情适当发放粮食给灾民。 百姓们有饭吃,有衣穿,自然也就安居乐业,相应的土匪、山贼也少了许多。 读书人也增加了不少。 国库充实了,国家自然也就强盛了。 到如今,大燕军队的装备已经换代了数次,战斗力也比以前强了数倍。 边境已经多年没有发生战争,就算有也只是一些小小的摩擦。 毕竟,以大燕现在的国力与军事力量,没有哪个国家敢轻易招惹,除非不想活了…… 这是有现实例子的。 几十年前,倭国坐井观天,自以为天下无敌,竟然大举进犯大燕。 结果,惹怒了当时的天子。 天子一声令下,大燕朝战船出击,派遣了十万精兵便将倭国打得落流水,最终跪地投降。 如今,虽然依然还是倭国,但却成了附庸国,年年纳贡,再也不敢有二心,活得跟个孙子一般。 还有北部、西部那些小国,也纷纷主动朝贡,以期获得大燕朝的庇护。 总而言之,如今的大燕王朝,可谓是一个巨人一般屹立在世界的东方,令得不少西方小国主动来朝。 皇位传到承启帝手中时,天下可谓是国泰民安,人民安居乐业。 当然,这也只是相对而言。 就算是再和平的时代,也难免会有强盗、土匪、妖魔鬼怪。 承启帝并不安于现状。 虽然没有野心超越先祖,但也不甘平平淡淡,一直都在想法子继续发展,让大燕朝变得更强盛。 故而,听闻陌子鸣回归,自然惊喜不已,迫不及待想见上一面,也好聆听一番教诲。 待到陌子鸣来到京城之后,方才发现,城中张灯结彩,就像是过节一般热闹。 而且,能看的出来,这样的阵仗是专程为迎接他而准备的。 皇宫内。 一个太监跌跌撞撞跑进御书房,上气不接下气禀报:“陛下,陛下,文鼎公抵达京城了……” 这要换作以前,借这太监十个胆也不敢如此莽撞。 天大的事,也得小心翼翼,生怕激怒皇上。 但这一次,他实在是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,同时他也知道皇上绝对不可能怪罪于他,说不定还会重重有赏。 果然,一听禀报,正在看书的承启帝当即站起来,一脸惊喜:“快,快出宫去准备迎接文鼎公。” “遵旨!” “哈哈哈,回头朕一定重重有赏。” “谢陛下!” 太监满心欢喜,匆匆而去。 有史以来,很少有人能够享受到皇上亲自出宫迎接的待遇。 一般来说,大多情况下都是有大将立了大功,凯旋而归时,皇上才会破例出宫门迎接。 不久后,承启帝便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出现在宫门外。 同行的还有太后、皇后、贵妃,以及一众皇子、公主…… 这番阵仗,可谓是史无前例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