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一个满意,就有另一个会不满意,因为黄册上的户籍数目是一定的,有多少人归入民籍,就要有多少军籍消失。 这对于兵部而言,是不可以接受的结果。 但既然是皇帝说话了,不给这个面子也不行,就这个意见讨论一番那是必须的,但文臣们有权利拒绝。 这就是大明和后来鞑清不一样的地方,鞑清皇帝提出来的意见,文臣们往往只会奴颜屈膝万岁万万岁。 朱棣的话,户部是勉强能接受,但兵部却是很不满意。 凭什么? 这几万人本来就是军籍,为什么让他自己选? 兵部的人其实也都知道,大明从洪武年间一直到现在,军户的私自逃逸现象就是屡禁不止。 无论永乐、仁宣、正统几朝怎么提高惩罚力度,这都是于事无补,私自逃逸的军户一直是越来越多。 这种问题,是军户制度在慢慢变烂在作祟,根本不是单纯提升惩罚力度就能杜绝的,就算是洪武年间也有。 所以兵部的官员们都心知肚明,要是按皇帝说的,让那些刁民自己去选,结果和交给户部几乎差不了多少。 军户们本来就要逃逸,归位民籍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,求菩萨还来不及,怎么会拒绝。 朱棣也知道这些,之所以提出这种方案,为的是给兵部一个面子。 自从北京保卫战以来,兵部权利日盛,力压武将勋贵一头,户部根本不是对手,如果就这么认怂了,那根本不可能。 于谦也知道,兵部还不是他的一言堂,很多人都对他这个长官不满,那个时候说话就是自取其辱。 现在朱棣提出了折中方案,虽说和直接交给户部没区别,但毕竟保全住了兵部的颜面,自己一附和,顺坡下驴算了。 于谦也知道,军户子弟大都渴望免除世袭军户的这个身份,这是百姓渴望的好事儿,他自然要极力成全。 于是,他默默说道:“无论归为民籍,或是仍隶军籍,都不可取,臣看陛下所说甚为妥当。” 礼部尚书胡濙也连忙说道:“是啊,陛下宽厚仁慈,让这些军户家庭自己决定归属,也能减少对裁撤亲军卫的阻力。” “内阁首辅以为呢?” 陈循本来正看好戏,闻言顿时一愣,气急败坏地看着胡濙似笑非笑的神情,心底顿时骂开了,这个老狐狸!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