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不对啊。 自己派了至少有五六个徒子徒孙来仁寿宫,这么长的时间,没一个到的不说,连回来禀报一声的都没有? 今儿晚上这事,出的蹊跷啊! 孙若微听了他说的,也觉得不大对劲。 整个北京城都知道德胜门这一仗大捷,皇帝在奉天殿授予恩典,唯独自己的仁寿宫漆黑一片,被蒙在鼓里? 这分明是有人不想让自己知道,把消息都拦住了。 金英也在想,这人,能是谁呢? 现在宫里除了自己,另一个有这能耐办成这事的,就属兴安兴大裆了,他的徒子徒孙们也不少,兴安最近又与乾清宫往来密切。 莫非,这一切都是兴安搞的鬼? 于是他道:“太后娘娘,奴婢怀疑这都是兴安搞得鬼,兴安已经投靠陛下,要对付您和太上皇呢!” 孙若微面若冰霜道:“你去查清楚,这种事情不能再发生了。” ...... 这一夜,孙若微失眠了。 相反,朱棣回去以后倒下就着,睡了个好觉。 内廷的脉络逐渐已经被朱棣摸清楚了,第二天,朱棣起身净面以后,便是来到奉天殿,打算看一看奏疏。 奏疏,是最能了解这些臣子的方法之一。 每个人的心思和想法,全都藏在这篇不足百字篇幅的奏疏里,忠奸善恶、真仁假义,奏疏里是看不出来的,但毕竟能对他们了解个大概。 对朱棣来说,这就够了。 首先翻开的,就是在大殿上第一个出声的大理寺卿王文。 朱棣需要知道这个人的底细、家室还有喜好,越详细越好。 翻开一看,朱棣这才知道,这王文是个人才。 怎么说? 原来王文早在自己那个不争气的重孙子被瓦剌俘虏的时候,就上过奏疏,提议另立新君,他是第一个提出来的。 前不久,王文又上奏疏,这次是骂了孙若微一通,说朱祁镇根本接不回来,也先只会拿他的性命来做要挟,送金银出去不过是白白助长贼资。 更是在奏疏中批评孙若微,说她身为大明太后,却全无母仪天下之风,根本不配临朝听政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