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因此魏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,自历朝历代的书法家,无不对其给予极高评价,认为是汉碑中的上品。 但问题又来了,早期的书法主流是帖学,碑学是非主流,在大部分书法家看来,南方的二王是雅,北方的魏碑是俗。 因此魏碑虽是上品,但自李唐之后,宋元走的都是行书草书创作路线,再没有能比肩唐楷的作品。 到明清时期,馆阁体盛行,书法就更加僵化。 或许是触底反弹,近代金石文字学的兴起,大量魏碑文物出土,加上大家对馆阁体的反思,使得魏碑自清中后期起,书法圈对魏碑愈发追捧,使得魏碑重新回到大众眼前,一直到今天。 就连现在的云州南站,招牌上的四个字,都是魏碑体。 要知道书法圈是有鄙视链的。 写行草的看不起写篆隶的,写篆隶的看不起写楷书的,写楷书的看不起写瘦金的,写瘦金的看不起写江湖体的,写江湖体的看不起写硬笔的。 但无论如何,如今的魏碑都处于书法圈字体金字塔的上层。 至于有些人觉得魏碑属于丑书,只是当下很多人为了突出那种金石感,书写过程中太过刻意去模仿原碑文,才使得看起来不够美观。 而且大部分模仿的,大多是名不经传的民间碑文,追求所谓的古朴质感,写得歪七扭八。 实际上他们书写的魏碑,与真正的魏隶、魏楷没有多大关系,更多是对清代与民国风格的延续,而且有气无力,多少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。 人家北魏汉化程度那么高,又不是野人,会连书法都写不好吗? 南北朝时期,北魏既承秦汉两晋,同时又与南方有文化交流的情况下,何至于成某些人眼中的小孩书法? “归根究底,是人的问题!” 且不说墨迹很难真正做到碑文那种独特风格,临摹就算了,还不去临精品,非得盯着那些歪七扭八的临,把魏碑往丑书方向带,当真又蠢又坏! 看看《魏故太守张玄墓志》,看看什么叫做精品! 同为楷书,却比唐楷高级,笔法中锋侧锋兼用,刚柔并济,多参隶意,既有唐楷的成熟,魏碑的多变,还有隶书的古意。 我们现在所用的第五套纸币上面那行字,就是这个字体。 可见古人的审美并不低级。 反倒是现代人的审美有点退化了,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、创新,往奇形怪状方向走。 大可不必。 真正看过古碑之后,才明白为什么都说没有比直接看原碑文,更能上溯古意的。 “难怪那么多人跑长安碑林去现场临摹碑文。” 陈景乐恍然之余,更多是惊叹。 就这样观摩,他甚至都能学到一些东西,属实出乎意料。 原先还觉得某些人说什么,十大碑林去过三个的,就足以称得上书法家,是言过其词。现在看来,多多少少有一定道理。 而李老师对这些并不见得完全能理解,但能理解一部分,也胜过这时间绝大部分女子。 况且她愿意陪着陈景乐到处转悠,毫无怨言。 最后还买了两个可爱的文创小玩偶,叫做佛小伴啥的,开心得很。据说这玩意儿挺难买,他们运气不错。 只能说女孩子始终是喜欢这些外表可爱的东西。 不过云州这边的文创周边确实做得可以,种类丰富且精美,感觉仅次于京城。 …… 第二天,俩人去看了大名鼎鼎的石窟,再次感受云州千年文化之美。 第三天又是各种吃吃喝喝,就准备撤了。 在云州呆了三天,对陈景乐这种碳水达人来说,简直享受,各种本地特色面食吃了个遍。 甚至准备走的时候,又去吃了一遍刀削面。 回想一下,云州给他的旅游体验,确实比很多城市都要好,在旅游产业规划这块,做得比全国大部分古城都强。 同样是商业化,却没有多少令人反感的地方。 “一轴双城,分开发展,古今兼顾,新旧两立,确实厉害!” 从长远来看,耿老先生确实是对的。 只是可惜,并不是每一个地方主政官,都有这种眼光、这等魄力。 离开云州,二人直接转道漠北,准备去大草原。 芜胡~ 敕勒川,我来啦! 第(3/3)页